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原】“宝宝,愿意分享才是乖孩子哦”,“那我就不当乖孩子了”

发布时间:2023-06-08 13:14:48 来源:个人图书馆-Dr老爸的育儿经

最近王小熊很不像话!

小丫姐姐的朋友送给小丫两块巧克力,她没有吃,而是拿回来和小熊分享,每人一个。

小丫先把自己那块拆开,和小熊一人一半,小熊很高兴。


【资料图】

然后,小熊拆开自己那块,却说:“我要自己吃光,不给丫姐!”

你个熊孩子,过河拆桥?

妈妈说:“小熊,姐姐都和你分享了,你也应该和姐姐分享!”

小熊大叫:“不!”

还好,小丫9岁,已经是个懂事的大姐姐了,不和这个臭小子计较。

晚上在小区里面玩,小熊带着他的滑板车去,玩了一会儿就不玩了,扔在一边。

可是,如果有别的小朋友想玩,小熊马上大叫:“我的!”然后一把抢走。

妈妈说:“小熊,你反正现在没有玩,和小朋友分享一下吧。”

小熊的回答很坚决:“不!”

遇到这么一个熊孩子,怎么办?该不该教他分享?怎么教他分享?

首先,我们需要学习一下儿童分享行为的特点:

01

独裁者游戏

有一个经典的小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分享行为,这就是独裁者游戏。

大概是这样做的:当孩子情绪稳定时,主试人与被试的孩子在桌子前平坐平视,给孩子讲解规则,待他理解后,在桌面上摆出10张相同的粘贴画,告诉孩子:“这些贴纸全都送给你,你可以全部拿走。不过,接下来还有另一名小朋友会来,如果你愿意,可以留一些粘贴画给他。”然后,让孩子当着主试人的面分配这些粘贴画。

作为一名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当然会把粘贴画全部留给自己喽,可不会傻乎乎地分给别人。

不过,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也会顾及别人的感受,有一些利他行为。况且,还有人在看着你呢!

那么,小屁孩们会怎么做呢?

实验显示,3岁左右的孩子,基本不会与别人分享,自己全部要,虽然主试人正盯着他们的这种自私行为,小屁孩们也满不在乎。

而5岁左右的孩子会有所不同,倾向于分一些给下一个孩子,他们大多会分享出一半左右的粘贴画。

可见,分享行为需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出现,像王小熊这种小屁孩,不会也很正常。

土耳其的学者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研究,被试者是一组4~12岁的儿童,主试人要求他们每个人都要与其不认识的一个同龄孩子分享某个好东西,不过,研究者坏坏地将分享物设置成了单数,所以无法做到平分。

实验设定为:如果儿童分给别人的比自己留下的多,就被划分为利他性的分配方式,否则就是自私性的分配方式。

结果显示,69%的6到7岁儿童,81%的7到9岁儿童,96%的9到12岁儿童采用了利他性的分配方式,而只有33%的4到6岁儿童选择了利他性的分配方式。

在以色列、美国、英国、日本和中国的研究中,都发现了类似的情况。

所以,学者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利他行为逐渐增多。

那就不急吧,慢慢来。

02

分享行为的发展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会有分享行为。

1、12个月的婴儿偶尔会把玩具给同伴玩。真是大方!

2、18个月的孩子有时能做到把玩具递给成人(母亲、父亲或陌生人);甚至对他人所表现出的情感做出反应(如妈妈假装哭,他们会摸一摸妈妈以示安慰)。

3、两三岁的孩子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现出某种同情和怜悯。

不过,同情归同情,你要是让他把自己手里的饼干分一半给小伙伴以安慰对方时,他可不会同意。

2岁半到3岁半的孩子还会通过假装游戏来表演对他人的友善行为,以此取乐,但请不要误会,那只是表演,现实中不大可能真的这样干。

4、4到6岁的孩子会表现出真实的助人行为,开始愿意和别人分享。

5、之后,“慷概”和“公平分享”会逐步占据上风。

看来,分享行为是有一定规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增多,所以,淡定些,不要着急。

03

如何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不过,父母还是可以作出引导的。

毕竟,分享行为很重要,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被赋予很高的道德价值。

该怎么做呢?

1、角色扮演游戏

就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一样,父母或哥哥姐姐作为分享者与孩子分享,再让孩子扮演分享者的角色与别人分享,让他分别尝试助人者和被助者的角色,可以增强孩子的亲社会行为。

研究表明,常做角色扮演游戏的孩子成年后会更富有宽恕心,更具有合作性,也更关心他人的需要。

2、学习社会规范

研究发现,具有良好亲社会行为的孩子一般也具有良好的亲社会观念。

如在食物分享中,主动分享的孩子,都是在“小朋友要互相谦让”,“小朋友要互相帮助”,“不给小朋友吃东西是小气的孩子”等观念下进行的。

据观察,幼儿园里那些不主动分享食物的孩子,往往以“你问问阿姨行不行?”,“我怕阿姨说我。”等来解释其行为。也不知道他们是真的这样想,还是找借口,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个谜。

如果父母经常引导孩子想想别人的需要,孩子就更可能表现出分享和其他友善的行为。

3、对自我的认知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或青少年来说,他们对自我的认知会显著影响其分享行为。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是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就会更倾向于分享。

显而易见,这样的孩子往往人缘更好。

04

尾声

类似于孩子的其他行为,“分享”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依据这些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

一味地要求孩子作出分享行为,或对其“抠门”的行为不管不顾,都是不对的。

小丫大概一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在小区里面玩推推乐,就是这个,很常见的儿童玩具。

另一个孩子看到了,也想玩,小丫死活不同意。

那个孩子也哭闹得很厉害,回家的时候,外婆觉得这样不好,就硬把推推乐给了那个孩子。

回家后,小丫一直在流眼泪,不说话。

我下班回家,看到小丫这个样子,问她怎么了,外婆就讲了这件事,还责怪小丫太“抠门”。

我立马厚着脸皮去别人家把推推乐要了回来。

即使如此,小丫还是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把推推乐带出门去。。。

所以,小熊目前的情况,不能硬来,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可以逐步引导,或许小熊长大一些后,也能像小丫姐姐一样乐于分享。

参考文献

[1]Gummerum M,Hanoch Y,Keller M,etal.Preschoolers'allo-cations inthedictitorgame:Therole of moral emotions[J].J EconPsychology,2010,31(1):25~34

[2]Whiting B B, Edwards C P. Children of different worlds: The formation of social behavior.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Chalmers J B, Townsend M R. The effects of training in social perspective taking on socially maladjuste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1990, 61: 178~190

[4]许政援,吴念阳. 3~6 岁幼儿亲社会行为一致性的研究,中国心理学会发展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讨论会论文,1990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