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伦深夜发文离婚,随后秒删,但还是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其实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这些年来,离婚率攀升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许多家庭都在经历。但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那么家庭离异的孩子都有那些心理特征呢?
【资料图】
其实这样的情况无独有偶,许多家庭都在经历。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异家庭子女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父母离婚后对子女的影响,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那么家庭离异的孩子都有哪些心理特征呢?
孩子
1. 出现攻击性行为。孩子的安全感来源于对父母的信任以及父母给予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而父母离异,就会让孩子的内心缺少了这种强大的安全感,这时候孩子就会通过一些攻击行为来保护自己。
2. 焦虑。孩子自然是渴望获得父母的关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而焦虑感是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会一直留存在那里,多久没有得到安慰,这种焦虑感就会停留多久。
3. 变得敏感、脆弱。情绪波动非常大,遇到一点点挫折或者被别人说了什么,就会立马生气。
4. 自卑。离异家庭孩子很容易会把父母婚姻的失败归咎于自己,很容易导致自卑的性格缺陷。
5. 叛逆/怯懦:有些父母离异后,经常会把感情和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特别盼望孩子成材,显示自己教子有方,因而对孩子束缚过紧,管教过严。久而久之使孩子心理负担过重,就会对父母产生对抗,或者害怕让父母失望,索性逃避,变得胆小怕事,怯懦退缩。
其实,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婚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影响子女心理发展的唯一因素,真正影响子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离婚后包括孩子在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而我们应当正视单亲家庭中存着的客观问题,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帮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受到最小的影响。这里给到大家两点建议。
一、不要放弃搭建亲子链接
最核心的一个原则就是亲子链接。
亲子链接就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链接。无论缺失的那一半家长何去何从,我们都不该去破坏孩子心里这一方的形象。我们要更多去找到孩子身上和这一半相似的优点,去用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父母。
比方说爸爸已经基本脱离家庭,女儿的双眼皮和爸爸的很像,我们就应该不吝惜自己的夸赞,去说孩子的双眼皮、大眼睛,是随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要表现出一种对他们外貌特征的青睐,让孩子感受到妈妈是真的很在乎爸爸和孩子的。
我们千万不能去强调另一半的坏处:“你爸就不是个东西,整天没一件事能指靠得上,你还一天到晚和你爸学,你再和你爸一样,你给我看着。”这样的话语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孩子爱你,也爱他的爸爸,他肯定是想和爸爸关系好啊,即便是夫妻离婚了,也是如此,但在妈妈的态度中,他糊涂了,他会感觉和爸爸感情好似乎是不对的,而且他也担心他和爸爸关系好,妈妈会受伤,这是他受不了的。所以孩子就会活得很压抑。最后孩子就会特别粘妈妈还特别爱和妈妈较劲,另一方面又把爸爸不放在眼里,更不服爸爸的管教。那应该怎么办?
所以,哪怕我们心里有再多的怨恨,也不能把负面消极的情绪挂在嘴上。
只有孩子知道,自己是爸爸最心疼的闺女,自己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他们才能真正感受到,爸爸/妈妈是没有走远的。尽管有不能总是相聚的遗憾,但他们心里留下的印象也会是一个相对喜爱的、完满的状态。
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相信经历过这种分离的爸爸或者妈妈们,内心总是带着一些伤痛的。可能会很不理解,为什么另一半自己远走高飞了,我们还要替他们说话,维护他们的形象?
其实我们谈论家庭教育,最后一定不是追求我们自己内心上的释怀,而是想培养出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孩子们怎么想胜过我们怎么想。
孩子们最好的成长状态,一定是知道有一对深深地爱自己的父母,只有他们内心有爸爸妈妈爱着他们的印象,他们才能对自己的接听感受到欣赏与自豪,继而他们也才能对自己感到欣赏与自豪。
妈妈们代替缺失的父亲表达喜爱,其实就是为了孩子去修复亲子关系里爸爸那一部分的缺失。
等孩子慢慢长大,明白事理之后,甚至不需要和他们解释什么,他们也会主动去理解自己父母身上发生了什么。
单亲家庭的家庭教育,多多少少会导致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缺失。我们都希望家长们能为了孩子,尽可能地保证家庭的美满。如果不行,留下的一方也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帮助自己的孩子,减小他们可能受到的影响。
一切都为了孩子,我们做出的那些努力,能为他们的成长真正地去保驾护航。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生活依然要继续下去。希望单亲的挑战能够尽可能轻松一些,不让备受煎熬的母子感到更多的烦忧。一路向前看,相信生活里会有更多别处的奇迹!